义渠安国的鲁莽行为刺激了已经归顺汉朝的先零首领杨玉等人,带着满腔愤怒脱离了汉朝,甚至号召包括靡当儿、靡忘在内的西羌各部首领揭竿而起,向汉朝边塞城邑发动猛烈的攻击。义渠安国这下惨了,他的部队在浩亹(音高门,在今甘肃永登县西南、大通河东岸)这个地方遭到羌军袭击,伤亡惨重,所有的武器和粮草全都丢失。这位安国君一口气逃到令居,闭城拒守,赶紧向长安求援。
接到救援信号的汉宣帝让当时的御史大夫丙吉挑选有能力的人出征。丙吉就找到老将赵充国商量,谁知道赵充国听完之后就推荐了自己,并且强烈建议没有人比自己更适合了。丙吉当场傻眼,当时的赵充国已经古稀之年,是属于国宝级的人物,让“国宝”带兵出征恐怕不太合适。但丙吉还是老老实实地回去把赵充国的话传达给汉宣帝。汉宣帝听了也很惊讶,但他也没说什么,主要是不知道说什么好了,于是让丙吉再跑一趟,去找赵充国确定一个问题:将军能否预测目前羌人的势力,打算带多少兵马去?
丙吉无奈,只好再跑一次腿。赵充国在听完汉宣帝的问题后,书了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。这句名言就是——百闻不如一见。汉宣帝听了赵充国的回答后,爽快地答应让他出征。
赵充国到前线后,审时度势,认为当务之急并不是组织军事进攻,而是要从内部逐渐瓦解羌人并不牢固的同盟关系,能不攻自破最好。但是长安的主战派给汉宣帝上书,说最好在七月份水草好的时候进攻,带上三十天口粮就能完成出击,即便不能消灭敌人,也能抢一些农业品回来,打击他们的生产力。若等到冬天,不仅天气不合适,而且战马也发挥不出优势,打赢的概率会减少。汉宣帝把这个建议传达给了赵充国,没想到赵充国立刻提出反对意见——如果每人每马带三十日口粮的话,则每匹马又要驮米又要驮人,还有衣服兵器等,负重太多,跑不快,不仅没法追击敌人,而且还有被关门打狗的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