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熹也有类似的观点,他用“穷理”来描述这个过程。他说,要想真正理解一个事物的本质,就必须深入探究,从表面的现象深入到内在的原理。这就像我们剥开一个水果的皮,才能看到里面的果肉和果核。只有这样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,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,才能分辨善恶,做出正确的选择。
【原文】
九川问:“近年因厌泛滥之学,每要静坐,求屏息念虑,非惟不能,愈觉扰扰。如何?”先生曰:“念如何可息?只是要正。”
曰:“当自有无念时否?”
先生曰:“实无无念时。”
曰:“如此却如何言静?”
曰:“静未尝不动,动未尝不静。戒谨恐惧即是念,何分动静?”
曰:“周子何以言‘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’?”
曰:“无欲故静,是‘静亦定,动亦定’的‘定’字。‘主’,其本体也。戒惧之念是活泼泼地,此是天机不息处,所谓‘维天之命,于穆不已’。一息便是死,非本体之念即是私念。”
【译文】
九川问:“近年来,我因为厌烦了繁杂不实的学问,常常想要静坐,试图让思绪平息下来,但不仅做不到,反而觉得思绪更加纷乱。这该怎么办呢?”
先生说:“你怎么可能完全停止思考呢?关键是要让你的思绪正确。”
九川又问:“那有没有可能完全没有思绪的时候呢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