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俗语云:“身在福中不知福”, 人是怀旧的动物, 总认为过去更幸福。其实, 幸福是随时随处都在的:它是满园秋色, 是流进窗户的纯净空气, 是深邃天空的一片白云, 是飞到窗台的一只小鸟, 是打谷场上轰鸣的脱粒机……“境由心造”, 只要你不总是缅怀过去, 而安心于现在, 你就会发现, 你总是在幸福中。
俄国诗人有重视语言、思考语言作用的传统。在俄国诗歌中, 茹科夫斯基较早认识到, 语言难以传达独特、真实的感受以及大自然那无可名状的美, 在《难以表述的》一诗中他写道:“在不可思议的大自然面前, 我们尘世的语言能有何作为?”丘特切夫在《沉默吧》等诗中发展了茹诗对语言的思考, 进一步从哲学的高度思考了语言的局限性问题, 并指出“说出的思想已经是谎言”。费特对此表示了应和。早年, 他就写道“语言苍白无力”, 无法表达对恋人的深爱, “只有亲吻万能”(《我的朋友, 语言苍白无力……》)。1844年, 在《就像蚊蚋迷恋黄昏》一诗中他希望“假如无须言辞, 而用心灵诉说”。在此基础上, 他进行了长久的思考与探索, 最后找到了弥补或突破语言局限的一些方法:第一, 是音乐(《请分享我的美梦……》); 第二, 是诗人那富有弹性与象征意蕴的诗的语言(《我们的语言多么贫乏!……》)。由于19世纪诗人思考的是语言的局限以及弥补这一局限的方法, 而且颇为全面、完善, 因此, 蒲宁另辟蹊径, 从语言的生命力和保护语言的角度, 发表了自己对语言的看法, 如《语言》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