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义勤:《告别“虚伪的形式”——〈许三观卖血记〉之于余华的意义》,载《文艺争鸣》,2000(1)。
郅庭阁:《从混沌到澄明——余华小说一种读解》,载《文艺评论》,1998(2)。
罗绮卫:《浅论余华小说叙事视角的变化》,载《当代文坛》,2003(5)。
张园:《从简单走向事实——从〈活着〉看余华小说的叙事转型》,载《上海交通大学学报》,2003(1)。
田红:《负载生命本真的形式——论余华长篇小说的叙事转型》,载《中国文学研究》,2005(1)。
庞守英:《寻找先锋和传统的结合部——余华长篇小说的叙事学价值》,载《当代文坛》,2003(5)。
3.正如摩罗在《逃遁与陷落》中所说,关注人性的黑暗、残酷是先锋这一代作家共同的选择,请你就此谈谈,你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期待是怎样的,谈谈你的文学观。
第八节 新历史小说
内容提要
新历史小说是在西方新历史主义观念影响下,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——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支小说创作潮流,其创作形态大致可以分为三种:第一种,站在个体生命立场上,重新解读过去的历史,并对将历史运行看得高于个体生命的历史真实提出质疑。其代表作是乔良的《灵旗》、刘震云的《温故一九四二》、李锐的《银城故事》、李洱的《花腔》等。第二种,更多地受到西方新历史主义历史观念的影响,认为历史是“文本的历史”“历史的文本”,从而提出新的历史真实观。代表作有格非的《迷舟》《青黄》、叶兆言的《枣树的故事》等。第三种,站在女性主义立场上,重新找寻女性的“不在”的历史,代表作有王安忆的《纪实与虚构》、徐小斌的《羽蛇》等。新历史小说是用新的观念来重新理解历史的小说,所以,与寻根文学、新写实、先锋小说、女性写作,均有着相互交叉的关系,譬如,莫言的“红高粱系列小说”,既可以视为是寻根文学的一支,也可以视为是新历史小说第一种形态的代表性作品,譬如,女性新历史主义小说,就横跨女性写作与新历史小说两个小说创作潮流。